Sitemap    Baidunews
分类:节日手抄报 / 安全手抄报 / 手抄报素材 / 学科手抄报 / 生活手抄报 / 环保手抄报 / 主题手抄报 / 手抄报模板 / 简笔画 /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历史典故

历史典故


曲江县的历史沿革的历史典故


2022-08-28 22:28:20 历史典故


隶属变更

建县之前,曲江地域春秋时期为百越属地,战因时期为楚国属地;秦朝为南海郡(郡治在今广州市)属地;赵佗立南越国后,又为南越国属地。

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 ,汉武帝平定南越,设置曲江县,隶属桂阳郡(郡治在今湖南省郴州市)管辖。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 ,武帝置十三刺史部(亦称州,时为监察区) ,桂阳郡曲江县受荆州刺史部监察。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时,桂阳部改称南平郡,东汉初复称桂阳郡。东汉后期在桂阳郡南部地区设始兴都尉,以加强对曲江县的管辖。三国吴甘露元年(公元265) ,在桂阳郡南部分设始兴郡(郡治设于曲江县城),曲江县隶属荆州始兴郡管辖(时荆州演变为行政区) 。

西晋武帝太康(280-289)中期,改隶广州始兴郡辖;怀帝永嘉元年( 307)分荆州地置湘州(州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) ,曲江县改隶湘州始兴郡管辖。东晋成帝咸和三年(328) 废湘州,曲江县复归荆州始兴郡。

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(452)又改隶广州始兴郡,三十年(453)复归湘州始兴郡。宋明帝泰豫元年(472 )改始兴郡称广兴郡,南齐(479-502)复为湘州始兴郡。梁承圣(552-555)中置东衡州,曲江县隶东衡州始兴郡管辖。梁末陈初,一度废东衡州,始兴郡改属衡州(州治在今英德县) 。陈天嘉元年(560)复置东衡州,曲江县仍以隶始兴郡属之。

隋文帝开皇三年(583),全国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制,废始兴郡,曲江县隶属东衡州管辖。开皇九年(589)改隶广州,后广州改称番州,曲江县仍属之。隋炀帝大业(605-618)年间,将州改为郡,曲江县改隶南海郡管辖。

唐初改郡为州,曲江县隶属广州管辖。唐武德四年(621 )置番州,曲江县隶番州,未久番州改称东衡州。贞观元年(627)改东衡州称韶州,又置岭南道,曲江县隶属韶州管辖,受岭南道监察。唐天宝元年(742)改韶州称始兴郡,乾元元年(758 )复改始兴郡为韶州。天宝(742-756) 间,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,曲江县隶岭南道韶州管辖。咸通三年(862)岭南道分为东、西两道,曲江县隶属岭南东道韶州管辖。五代十国时期,先属后梁,后属南汉,仍以韶州辖曲江县。

宋初仍以岭南东道韶州辖曲江县。未久废道留州,曲江县隶属韶州。至道三年(997年) ,又于州上置路(半行政半监察性质) ,曲江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管辖。

元朝以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,下设道(省派出机构)、路、县三级。至元十五年(1278)岭南平定后,曲江县隶属海北广东道韶州路(此间又在韶州路置录事司以管理城厢居民;一说至元二十三年置,又称新民官司)。至顺元年(1330 )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管辖。

明洪武元年(1368)改韶州路为韶州府(同年罢新民官司)。洪武二年升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;洪武八年又改称广东承宣布政使司(简称广东布政司,习惯上称广东省),曲江县均以韶州府附郭县隶属之。

清初仍称广东布政司,未久定称广东省,省下设道(省的派出机构)、府、县,曲江县隶属广东省南韶连道韶州府管辖。

民国元年(1912) ,废道、府,曲江县直隶广东省。

民国3年复设道,曲江县隶广东省南韶连道(未久改称岭南道) 。

民国9年复废道,未久设北区善后督办,性质与道同。此后屡设屡废,民国14年设北江行政区,民国15年又废行政区。

民国17年设北江善后委员会,民国21年改为北江绥靖区,曲江县均属之。

民国25年改设第二行政督察区,性质与善后委、行政区、绥靖区同,均为省派出机构,曲江县仍属之。

民国29年改称北江行政区,民国30年复称第二行政督察区,曲江县仍属之。

民国36年再次调整全省政区,曲江县隶属第三专署行政督察区。

1950年1月,撤销北江临委改设北江专区,专署(亦称行署,为省的派出机关)驻曲江县城(韶关) ,辖曲江等16县。

1952年9月撤销北江专区,改设粤北行政区,辖曲江等19县1市。

1956年3月撤销行政区,改设韶关专区,辖曲江等17县(含2民族自治县)1市。

1959年1 月,曲江县、仁化县和乳源县一部并入韶关市(时称三县一市合并) ,撤销曲江县建制; 1961年3月恢复曲江县建制,仍隶韶关专区。

1970年韶关专区改称部关地区,辖曲江等15县(含3个民族自治县)1市。

1977年1月,韶关市改由省府直辖,曲江县划归韶关市领导。

1983年,撤销韶关地区,原韶关地区大部与韶关市合并成立韶关市,曲江等12县( 含3个自治县)属之。

2004年5月29日,国务院批准(国函[2004]40号)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:撤销韶关市曲江县,设立韶关市曲江区,曲江区辖原曲江县的马坝镇、罗坑镇、樟市镇、大坑口镇、乌石镇、沙溪镇、大塘镇、小坑镇、枫湾镇、白土镇,区人民政府驻马坝镇;将原曲江县的花坪镇、犁市镇划归韶关市浈江区管辖;将原曲江县的重阳镇、龙归镇、江湾镇划归韶关市武江区管辖;将原曲江县的黄坑镇、周田镇、大桥镇划归仁化县管辖。并将曲江县大坑口镇、乌石镇二镇合并为乌石镇。

境域变更

三国吴永安六年(263),分曲江县东境及南野县地置始兴县[一说晋太康二年(281)析曲江立始兴县] 。

南北朝南齐(479-557)时,分曲江县北境置仁化县。(502-557)时废仁化县,辖地复归曲江县。唐垂拱四年(688 )又划出仁化、光宅、清化、潼阳4乡复置仁化县。

梁天监七年(508),分曲江县西北境置梁化县,隋开皇十八年(598)梁化县改称乐昌县。

隋开皇十六年(596),浈阳县一部并入曲江县。

唐武德四年(621) ,分曲江县地置临泷、良化2县;贞观八年(634)废2县,其地复归曲江县。

北宋宣和三年(1121),划出曲江县之廉平、福建2乡及翁源县太平乡置建福县;南宋初年废建福县,辖地各归原县。

南宋乾道二年(1166)分曲江县西境崇信乡、乐昌县南境依化乡置乳源县(一说乾道三年置乳源县)。

元至元十五年( 1278)并翁源县于曲江县。大德五年(1301 )复置翁源县。元延祐六年(1319) ,复并翁源县于曲江县。明洪武元年(1368) ,复置翁源县(上半年称岑水县)。此后至民国,未见变更之记载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49年11月25日成立韶关市,县城城关区划归韶关市管辖。

1952年3月,曲江县、乳源县合并成立曲江乳源县(简称曲乳县)。

1953年5月,撤销曲乳县,各自恢复原建制。

1957年7月,韶边瑶族自治县成立,曲江县将犁市区、重阳区及樟市区的7个汉族小乡(桂头、棉围、阳陂、中心、团结、大坝、酒岭)、l个汉族自然村(列村)、5个瑶族小乡(上瑶、下瑶、初溪、竹梅、营坑)划归韶边县管辖,1958年10月,撤销韶边瑶族自治县,上瑶、下瑶回归曲江县。

1959年1月,曲江、乳源、仁化三县与韶关市合并为韶关市,撤销曲江县建制,原曲江县6个公社划归韶关市;并将原曲江县犁市公社的黄塱、下坑及龙归公社的白芒、坝厂划给韶关市。

1961年3月,恢复曲江县建制,并将原乳源县的乳源公社、古母水公社划归曲江县管辖。

1963年10月,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,乳源、古母水两公社回归乳源县,曲江县江湾公社红山、白石、梁屋三个大队划归乳源县。

1965年8月,乳源县侯公渡公社的红山、白石、梁屋3个大队划归曲江县。

1965年,曲江县龙归公社的阳山、沐溪2个大队划归韶关市。

1973年12月,曲江县重阳公社的一六、罗屋、乐群、东七、东粉5个大队划归乳源县管辖。

1975年6月,曲江县大塘公社的石山、陈江大队,长坝公社的黄浪、湾头大队,犁市公社的腊石大队,龙归公社的甘棠大队划归韶关市管辖。

变更

建县之初称曲江县( 《汉书地理志》) ,后人释以境内“江流回曲,因以为”(唐《元和郡县志》)。王莽新朝(9-23)一度改称“除虏县”(《汉书·地理志》)。东汉末期曾因境内有曲红山(即今韶石山)而一度改称“曲红县” (据东汉灵帝熹平年间所立《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功勋碑》及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;一说古字江红通用“曲红县”当读作“曲江县”)。

1952年3月,曲江县与乳源县合并成立曲江乳源县(习惯上简称曲乳县);1953年5月,撤销曲乳县,恢复曲江县县


温馨提示:


本文收集了曲江县的历史沿革的历史典故,您还可以浏览 节日手抄报 / 安全手抄报 / 手抄报素材 / 学科手抄报 / 生活手抄报 / 环保手抄报 / 主题手抄报 / 手抄报模板 / 简笔画 /
手抄报     蜀ICP备2022020292号-3    www.lkun.cn      Sitemap    Baidunews
法律声明:如有侵权,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。E_mail:ybzzkj  126.com